電動車推廣可以再大力些
中國政府鼓勵電動車發展的信號越來越明確。
11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和生產準入管理的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對電動車企業設立了準入門檻。
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表示,新建企業只能生產純電動轎車和純電動其他乘用車(包括增程式電動乘用車),不能生產任何以內燃機為驅動動力的汽車產品。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這不僅堵上了企業借道電動車資質轉而進入傳統汽車領域的可能,另一層含義是,國家或將限制傳統汽車的產能,進而鼓勵在新增產能中提高電動車的比例。
這將是一場屬于純電動汽車的戰爭。在國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專注于電動車的自主品牌或新興的電動車公司或許將迎來翻身當家做主的利好消息。但這還僅僅是產能上的考量。
如果要加速電動車在中國的推廣,我們或許可以進行一種更加大膽的設想,即在銷量中有針對性地限制傳統車的份額,提高電動車的比例。當外資企業紛紛要求中國政府給與電動車同等待遇時,當中國車企寄往于依靠電動車扭轉在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局面時,這種可能更加具有現實性。
假設我們將2014年各個車企的傳統車銷量進行數據統計,國家出臺政策規定在下一年度的銷量中,傳統車銷量不得超過 2014年的銷量,新增銷量必須全部讓位給電動車。
它會帶來怎樣的局面?
一是,如果中國車市增速為5%,中國每年將會至少新增 100萬輛的純電動汽車,這不僅可以拉動中國盡快實現車輛的電動化,同時也解決的基礎設施投入大,使用效率不高的尷尬局面,更可以拉動國內電池、電機等產業的發展。
二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將有可能徹底擺脫外資在傳統車領域所形成的技術壁壘,抓住機遇搶占更多的新增市場份額,并通過更多車輛的社會化應用提升自身電動車技術。
三是,大量純電動汽車的應用將使車企順利實現第三階段燃油消耗限值,同時改善車輛給社會造成的污染影響。
我們相信以中國政府的強大執行力,這樣的政策將會是提高中國純電動汽車發展的最快路徑,只是它既需要克服跨國巨頭們的阻力,同時也需要莫大的勇氣。
再回到征求意見稿本身,《汽車商業評論》認為,至少有一點還值得商榷。
征求意見稿中表示,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的投資項目建設內容不僅包括具備純電動乘用車整車正向開發能力的研發機構。還要求了投資車身成型、涂裝、總裝等整車生產工藝和裝備,以及動力蓄電池系統集成等關鍵部件的生產能力和一致性保證能力,以及銷售及售后服務體系。
但這種規定無形中使得未來高科技公司無法以輕資產的互聯網思維進軍純電動車生產領域,只能自主投資或者與傳統車企進行合資以滿足在生產設備上的達標。
我們希望,在正式的準入管理上,大可以將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分而治之,避免大而全的思路,才能夠促使社會各方資源協同起來,共同發展中國的純電動汽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