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究竟為何推而不廣?
續航里程、價格、基礎設施、服務配套等多個因素,制約了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
充電設施不完善肯定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兒。“雖然有了新能源汽車,出遠門我仍會駕駛普通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是家庭的第二輛車,主要功能就是上下班或短距離使用。”南開區一位比亞迪新能源車車主李振深有體會地說。自稱新能源車發燒友的郭健認為,都市車位資源普遍緊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充電樁的推廣。他的理由是,充電樁往往需要消費者擁有獨立固定車位,能安裝獨立的插電盒,但目前在新能源汽車率先示范推廣的一、二線城市,滿足這一情況的用戶并不多。以北京為例,有第三方數據采集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有108人申請安裝充電樁,但成功安裝的只有8人。由于充電樁問題無法解決,許多消費者不得不暫時放棄購買新能源汽車。
價格因素也不容小覷。據力神電池研發部的張娜觀察,雖然國家給予了相當程度的補貼優惠,但新能源汽車本身定價就高,各種補貼、減免稅之后的價格,與同類型的傳統燃油車的價格差不多,價格上并沒有明顯的優勢。
“汽車生產廠家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投入還是偏少。”本市一家汽車4S店的銷售經理張磊告訴記者,目前在售的新能源汽車中,改裝車占了絕對主流。所謂改裝車,指的是沿用傳統車的平臺來生產,與傳統車的外形一樣,只是去掉原有的發動機、裝上電池而已,并沒有全新的平臺。事實上,目前國內全新開發的新能源車屈指可數。他還指出,電池壽命也是消費者不容忽視的一部分成本,更換一塊電池動輒需要數萬元。
在市國稅局貨勞稅處的劉柏林看來,除了暫時充電不便、擔心續航能力等因素外,消費者的觀念也有待跟進,畢竟用油已成為習慣,而習慣的改變總需要一個過程。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原院長陳清泰認為,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燃油汽車已形成完備的技術路線和消費習慣。當前電動車產業化有兩大困難,一是電動車對燃油車的替代,并非出自燃油車生產和消費自身的原因,生產者和消費者因此缺乏動力;另一方面是產業化初期技術尚不成熟,沒有經過大規模的市場考驗,用戶普及程度較低。“大家不愿意買車,產業規模上不去,生產成本就不易下降。而這也是各國政府成為電動車第一推手的原因。”
新能源汽車如何走出推廣困境?業內專家表示,除政策刺激外,尚需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緊密配合。